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精神的力量,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23年9月9日,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在教育强国视域下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精神坐标。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型教师应该具备的集体人格,这一集体人格精神的养成必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问题。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同时,遵循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规律,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深化践行的路径。
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对教育家之家国情怀的深刻写照,也是对教育家之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而又具体的揭示,体现出教育家的国家立场和使命担当,是教育家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价值追求的体现,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决定着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方向。所谓“心有大我”,是指一个人有高远的追求,即我的国家就等同于是“我”。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坚持立德树人,胸怀祖国,将个人职业之“小我”,融入“大我”的教育事业,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与抱负;所谓“至诚报国”,就是将教育事业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之中,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涵养为内心真实无妄的追求与信条,以服务祖国需要为最终归宿。现实中,教育家不是将教育看作谋生的职业,而是把它看作一种事业,并作为崇高理想,来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广大教师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社会发展进步与自身的教育工作主动联系在一起。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秉持“甘当他人梯,愿做铺路石”的价值追求和质量意识,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增强本领。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努力培养理想抱负远大、家国情怀深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对教育家之教育智慧的深度凝练,是育人智慧的具体表现。只有运用精妙的育人智慧,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体现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启智”意味着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润心”意味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启智润心”揭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因材施教”揭示的则是教育的艺术性特征,强调尊重个性,注重差异,有教无类,为每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广大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掌握技术技能演变规律,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差异,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启智润心”表明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传授技能,而是启迪智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彰显了教育的本真。“启智润心”要求广大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又要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因材施教”要求广大教师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差异化评价、针对性施教。广大教师要不断提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无声处润心,细微处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对教育家之教育态度行为的精辟总结。只有保持赤诚的躬耕态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教育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谓“躬耕”,即亲自耕种,躬耕教坛意味着教师扎根教育事业,以文化人、以文铸魂、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论语》中提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诫人们要永葆勤学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耐心地向他人传递知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立身之本,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笃志,精进不休,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才能站稳和站好讲台。所谓“勤学笃行”,是指教师要勤于学习、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投身教育事业,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添砖加瓦;所谓“求是创新”,是指教师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善于运用新思维去解决难题。教育具有超越性,真正的教育家需要站在人类文明和知识发展的前沿,确保自己所教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知识的最新成果。
教育工作者的躬耕态度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教育家精神的“关键”构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也越来越高,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这些都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笃行不怠,持续加强知识储备,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育家之人格风范的高度概括。只有铸牢仁爱之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爱心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教育家之社会担当的概括描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中国教育家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孔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着力培养学生有心怀家国天下的志向,为实现“大同”世界坚毅前行。广大教师要永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并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二、职业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路径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有前述共性的要求,也有个性特色。职业学校教师在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践行好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弘扬路径来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第一,政治品质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彰显了人民教师的政治素养,是人民教师理想信念的根本底色。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展示的是教育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后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有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信仰,他们热爱职业教育、献身教育事业,期待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学生个人与家庭的命运,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维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正如原政协主席俞振声所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高职教育让850万家庭走出第一代大学生,职业学校在脱贫攻坚中扮演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社会角色,职业学校教师通过改变一个学生、成就一个学生、救助一个家庭、服务一个企业,把个人小我融入千家万户大我之中,把个人的努力转换成千千万万成人成才的学生,从而获得了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驱动职业学校教师自觉把技能中国作为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担当起职业教育的制造强国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二,职业准则方面。“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驱动职业学校教师时刻把“做学生言行榜样”作为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有学者指出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工具的统一,即教师个人的道德人格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个人的道德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私人性问题,而是构成了其获得教育资格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言行,既要能够代表社会的道德准则,也要能够成为社会良善行为的重要尺度。职业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无论职业道德还是技术技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目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未来产业工人的素质,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进而“以德施教”。
职业教育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双”表现为两种职场、两种身份、两种道德的复合体,即学校教学场所和企事业工作场所两种实践场所、讲师与工程师(技师)两种职业身份、教师职业道德与工农业等职业道德的复合体。“双师型”教师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是良匠之师。作为教师师德为重,作为师傅工匠精神;作为教师立德树人,作为师傅传道授业;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作为师傅带徒传艺。教师既要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也要遵守行业企业职业行为准则;既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遵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立德树人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教师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第三,职业素养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育,教师除了具有职业理想和工作热情外,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反映了教育家精神的专业品质,是教育家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为广大教师躬耕教坛指明了方向与方法。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教育场所和教育对象有其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教师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禀赋差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讲练结合、学思并举,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智慧,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师需要具备深刻的教育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定期到企业和职业学校实践,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助力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第四,职业发展方面。“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广大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践行立德树人光荣使命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勤学笃行”是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具体体现。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娴熟的技术技能、过硬的教学水平、创新的教学教法是职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成为教师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广大职业学校教师要树立“躬耕教坛”终不悔的职业态度,始终保持对知识技能的渴望和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第五,职业境界方面。教师是立教之本,乐教是兴教之源,乐教才能敬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职业风范。《说文解字》对“教”“育”二字的解读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人的因素、榜样作用是核心。爱生是仁爱之心的集中彰显,是尊重和理解学生,是宽容和包容学生。贵阳行知科技学校校长杨昌洪在哈佛大学“哈佛2016中国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这是对职业学校教师“仁爱之心”最贴切的表达,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境界。
第六,职业理想方面。“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了广大人民教师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自信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教师的教化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引领与变革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是人类精神财富积累和传播的重要承载者,不能固守于学校的一方天地,还要将弘道作为自觉的社会担当。职业教育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民生教育,目前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还存在,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学校教师弘道不是基于个人名声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本着“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企业认可、让国家放心”的初心使命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全面深刻理解精神的架构和内在逻辑。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是一个内在逻辑完整、严密的精神架构。其中,理想信念是灵魂、是关键,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底色。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躬耕态度是对教育家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所蕴含的精神特质的高度概括,反映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弘道追求则体现了教育家在处理教育与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关系时所具有的精神高度。